随着136号文的正式实施,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正深刻重构新能源市场格局,促使新能源行业从追求数量增长加速转向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新周期。
目前,各地正积极响应136号文,制定配套细则。蒙东、蒙西、新疆正式下发了省级承接文件;山东、广东、湖南等省份则陆续下发省级文件的征求意见稿。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新能源市场将迎来深度变革与重塑,企业只有顺应这一趋势,积极调整战略,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先机。
新能源全面入市后,行业竞争焦点从规模扩张转向全链路精细化运营。企业必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报价策略,努力降本增效。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全场景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旨在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精准应对政策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面电站作为新能源发电的重要阵地,在136号文影响下,面临着投资策略与运营模式的深度调整,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单一设备供应向全场景解决方案加速转型。
秉承着“天地人和”的研发设计理念,中信博直面136号文电力市场化改革所引发的电价机制变革以及复杂环境带来的诸多挑战,于日前在SNEC 2025光伏展会上展现了涵盖“跟踪+”与“绿电+”的全系列、全场景产品。
双碳目标下,绿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中国绿电交易电量达到2209.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2%。1-5月,全国交易绿证2.87亿个,其中绿色电力交易绿证9623万个。而在绿电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中信博推出的“三位一体能源网络”绿电生态战略,可破解绿电“最后一公里”难题,在起点-枢纽-终端同时发力,让每一度绿电发得出、存得住、用得好。
“发得出”:智能跟踪支架,发电效率提升专家,让发电更高效。
中信博“跟踪+”系列解决方案以市场需求与场景痛点为导向,精准适配复杂场景与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光伏电站投建。同时深度融合光伏清洗机器人、智能运维、安装优化、柔性技术、储能协同等全产业链环节,构建更高效、更智能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全场景适配与价值提升。
中信博天际II Pro双向护航,重新定义光伏支架解决方案的投资收益最优解,以创新技术保障系统可靠性,以智能设计提升经济收益性,以“降本升维”、“安全升维”、“智能升维”三大升维为全球光伏电站建设带来跟踪系统最优解。
此外,在峰谷电价机制下,中信博“跟踪+”系列解决方案可明显提升高电价时段的发电量,实现收益最大化。
以中信博新疆克拉玛依不同类型支架1MW发电量收益与峰谷时段对比数据为例,在峰谷电价机制下,1MW地面光伏系统全年发电量收益如下:固定支架光伏系统为28.62万元左右,跟踪支架光伏系统为36.79万元左右;较固定支架光伏系统,虽然初始投资成本有所增加,但跟踪支架光伏系统全年发电量收益将增加28.51%。
中信博天柔系列解决方案专为复杂场景和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光伏电站而生,以超大跨距支架技术,适配多元场景,破解土地瓶颈,通过技术迭代与政策精准匹配,推动光伏从单一发电向“生态-经济-能源”多维价值升级,为全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存得住”:储能系统,电网柔性调节枢纽。
中信博绿电+场景解决方案涵盖矿坑、石油光储柴微网系统,农光互补微网系统,零碳园区微网系统,交通枢纽光储充微网系统以及别墅光储充微网系统等,为客户量身打造全场景化解决方案。